记者:王明宇
在全球化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赴美留学,面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们常感到困惑甚至冲突。特别是近期看到诸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游行示威等事件时,不少学生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解,为何在美国,公民如此频繁地参与公共生活的辩论和抗议?国际学生如何跨越文化鸿沟,更好适应美国公共生活与价值观?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第一批以跨文化交流为课程核心的教育管理专家-田新笑,他指出,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美国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培养能够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在美国,无论是游行示威还是国会辩论,都是民主形式的具体表现,是公民表达诉求、参与社会决策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缺乏相关课程训练的中国学生来说,理解并融入这种文化生态并非易事。
田新笑进一步解释,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关于公共生活、民主参与和权利斗争的深入了解。他们可能无法清晰地区行为与法律边界,甚至可能因误解而产生过激行为。此外,由于中国社会的公共生活相对单一,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和理解美国多元且复杂的公共辩论文化。
为此,他建议,在留学前,学生应加强对美国公共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学校也应增设相关跨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中国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为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记者还了解到,田新笑在行业中引领和推动的“Growing Tree”计划,正是这一跨文化教育体系的核心所在。该计划旨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化解留学生、新移民、外派人员等在融入新文化时所面临的冲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这一计划的实施,不仅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强调文化理解、共情力以及跨文化认同的培养。
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将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通过研究问题产生的五个关键因素——“土壤(环境)”、“阳光(政策)”、“水(语言)”、“营养元素(文化)”、“空间(抗压)”,将其贯穿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五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石。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帮助学员全面提升跨文化能力。
田新笑告诉记者,环境的营造是跨文化教育的基础,政策的引导则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文化是理解的钥匙,而抗压能力的培养则是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的必要素质。
在这一框架下,田新笑进一步创新设计了“跨文化危机先修课程”,该课程从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演绎、共情能力、文化认同、自我意识和跨文化亲和力六个维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这一课程的推出,不仅丰富了跨文化教育的内涵,也为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田新笑敏锐察觉到东亚人群与英美文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Growing Tree”计划和“跨文化危机先修课程”的实施,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多位专家们认为,田新笑的这一创新,不仅有助于推动跨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田新笑所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必将为更多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学生能够受益于这一体系,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杰出人才,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