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能源革命中的“关键一环”,储能来势汹汹。面对浪潮,商界人士如何看待“蓝海”里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资本狂热,投资者如何理解行业所处周期?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技术专家将如何攻克产业化瓶颈走出实验室?策划“储能21人”栏目,我们将直抵行业前沿,聚焦产业中那些具体的人,记录来自一线的声音。
中国新能源企业再次集体登上国际舞台。
在近日举办的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宁德时代(300750)(300750.SZ )董事长曾毓群、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天合光能(688599.SH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晶科能源(688223.SH )董事长李仙德、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等在新能源领域最具活力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代表在国际舞台亮相。
日前,记者对话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
据悉,作为全球领先的新型能源系统技术企业,远景科技集团旗下拥有智能风电、智慧储能系统技术和绿氢解决方案公司远景能源,智能电池企业远景动力,开发全球领先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管理远景-红杉百亿碳中和基金的远景创投,以及远景电动方程式车队。
采访中,田庆军分享了远景布局全球储能业务的实践,对储能行业发展、储能价值探索以及行业出海的深入思考。
价格:创新推动价格持续下行
过去一年来,储能系统中标价格几近腰斩,从去年同期的1.3元/Wh骤降至当前的0.6元/Wh上下。今年4月底,敦煌市一光伏发电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项目招标中,更是出现了0.54元/Wh的历史最低报价。价格急速下降引发的“内卷”焦虑笼罩着储能行业。
谈及价格内卷,田庆军认为,储能价格还将继续下行,这背后的逻辑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记者注意到,远景储能日前发布了全球首个面向新型能源系统的EnPower智慧储能系统,20尺集装箱容量5.6MWh,搭载远景动力全新一代350Ah储能专用电芯。据悉,350Ah储能电芯样件已于2024年4月初在远景动力十堰工厂下线,预计今年下半年大规模交付。
田庆军强调,要辩证看待储能行业的“卷”,任何商业的本质都要看成本,新能源行业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技术进步和规模化效应带来成本快速下行,也带来了行业的繁荣。
风电与光伏也有类似的经历。根据IRENA、Bloomberg等机构的数据统计,2010年至2022年期间,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由2.75元/KWh降至0.34元/KWh,累计降幅高达87.64%。风电亦是如此,抢装潮后至今的三四年,风机价格也下降了四分之三。
谈到储能成本暴降的原因,田庆军认为原材料磷酸铁锂价格的下跌只是部分原因,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储能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成本下降。
远景认为,储能的度电成本未来会降至一毛钱以下。
“只有通过风光+储能把不稳定、波动性的新能源变得稳定,同时把风光+储能的度电成本控制在三毛钱以下,风电光伏才会比传统能源更具竞争力,新能源革命才有可能实现。”田庆军表示。
在田庆军看来,价格可以留给市场决定,相比价格内卷,产品质量更应该被行业关注。
“储能行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风险抵抗能力比较差,如果忽视质量风险,一旦出现重大质量问题,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戛然而止。”田庆军表示。
价值: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前,田庆军在公开场合指出,新能源高速增长和电力市场不断改革是储能发展的两大源驱动力,储能未来不可限量,发展潜力将超过风电和光伏。
当前,从市场空间来看,除了大储场景,煤炭行业、钢铁行业、建筑行业等工商业用户对储能的需求也很旺盛。
田庆军认为,储能的两大核心功能是“稳压器”和“电力银行”。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起到电源和电网侧“稳压器”的作用,能够调频调峰,把波动性、间歇性的能源转化成稳定的能源,输送给电网。在用户侧,储能可以成为“电力银行”,让用户通过电力交易中的峰谷差来获利。“这就是储能交易的价值创造。”
要实现储能价值的最大化,还需要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当前储能的价值之所以尚未被充分挖掘,问题之一便是电网调度难度大。
田庆军认为,储能电站建设的分散性增加了调度难度和管理成本,导致储能电站的建设与电网需求错配。因此,系统性的全局统筹规划尤为重要。
记者注意到,4月1日起,电网已不再承担对新能源的全额保障性收购义务,新能源发电将更多进入电力交易市场。4月12日,《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发布,文件指出要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储能调用,发挥储能对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
这意味着,电力系统对于储能的需求将升级为刚需,“建而不用”的“老大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出海:全生命周期的考验
远景是新能源企业出海的代表。
据报道,远景旗下远景动力在杜埃为雷诺汽车建设法国第一家绿色动力(601330)电池超级工厂之后,远景又携手苏伊士集团,将共同在法国创建零碳电池产业园。该计划涵盖可再生能源供应、电池材料生产和回收及数字智能平台等多个领域。
远景还与法国工业工程领军企业法孚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法孚和远景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推动氢能、电池装备和数字智能等领域的合作。
在储能领域,远景储能坚持全栈自研,进行全球化布局,深度参与了新加坡裕廊岛项目、英国Wormald Green项目等200余个大型储能项目,交付量超10GWh,在手订单超15GWh。
不仅是远景,在近两年间,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正酣,正越来越多地扩展涉足的地区和国家。
田庆军认为,欧洲和北美的电力市场可以为中国的电力市场改革提供经验,而东南亚、中东、北非则在借鉴和复制中国的新能源发展道路,他们当前对储能的需求也十分巨大。“中国正好处于中间位置,一边学习,一边输出。”
“中国输出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更多的是能源转型的经验。很多亚洲和非洲的国家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把中国最近十年新能源蓬勃发展的经验带回去,也享受着中国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红利。”田庆军表示。
田庆军认为,面对广阔的全球储能市场,储能企业在积极出海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背后的高风险,特别是海外市场合同履约要求严苛,违约惩罚和交付风险非常高。例如,在质保方面,中国目前通常只要求3-5年的质保,而在国际市场上,业主往往要求供应商对储能电站的全生命周期负责。
“从这个角度说,国际市场是高风险的市场,既需要有电站建设的能力,也要在电站交付后的全生命周期内,满足与客户约定的性能指标,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这对储能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田庆军指出。
基于此金桥大通,田庆军判断,海外市场对储能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很快会传导到国内。“储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成功还不是真的成功,在海外市场经得住考验,才是真的成功。”